從1950年代起,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思維偏向「赤字政策」,認為政府現在的預算投入能夠為未來創造更多產出,所以即使政府的政策支出大於政府的各種收入,政府以政府不會倒之名作為擔保,向其他國家、國際投資機構、私人單位借款融資,透過「債務」預支未來的所得,追求此時此刻的經濟發展。
然而,金融海嘯期間冰島、南韓瀕臨破產;二○一○年時歐洲的希臘、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等國家冒出債務危機;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還款情況前景不明;美國面臨歷史上首度違約的可能。而先知卓見的投資人諸如債券之王格羅斯出清美國債券、量子基金提昇現金部位,期待度過全球金融動盪…
許多強國已經快要還不出錢,你可能不知道,世界正在破產中。
政府真的會破產嗎?
我們借錢給任何朋友、公司行號甚至大企業時,都可能會擔心其無法還款,但一般而言借錢給政府,是讓人安心的。因為在平常的認知中,政府永遠不會倒,政府倒閉那全國也完蛋了。
那政府真的會破產嗎?為什麼政府會破產呢?
政府是會破產的。只要欠債而還不出錢,無論借款者的身份是個人、企業或是政府,都稱之為破產,進一步面臨信用破產、資金逃離、金融市場崩毀、被迫出售機場港口等資產等困境。二○一○年的現在,許多政府都負債累累。
關鍵是政府會還不出錢嗎?翻開我們的皮夾,每一張鈔票都是政府發行,也就是貨幣發行權在政府手上,如果政府願意,只要打開印鈔機,很快的可以生出成千上萬的錢,所以政府絕對還得出錢。
然而,債權人卻未必願意接受債務國印製的錢,因為這些錢只是一堆紙,憑什麼一堆紙可以抵銷債務、換到一堆東西?所以即使政府還得出錢,但如果政府還的『錢』不被債權人所接受的話,則還得出錢(能印鈔票)也沒有意義,將邁向破產一途。
一般而言,國內的民眾、機構都願意接受本國貨幣,所以「內債」很多的國家可以透過印鈔票而償還債務,較少有破產問題;而外國的民眾、機構未必接受本國貨幣,於是「外債」很多的國家,面臨破產的風險就相當高。
然而,金融海嘯期間冰島、南韓瀕臨破產;二○一○年時歐洲的希臘、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等國家冒出債務危機;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還款情況前景不明;美國面臨歷史上首度違約的可能。而先知卓見的投資人諸如債券之王格羅斯出清美國債券、量子基金提昇現金部位,期待度過全球金融動盪…
許多強國已經快要還不出錢,你可能不知道,世界正在破產中。
政府真的會破產嗎?
我們借錢給任何朋友、公司行號甚至大企業時,都可能會擔心其無法還款,但一般而言借錢給政府,是讓人安心的。因為在平常的認知中,政府永遠不會倒,政府倒閉那全國也完蛋了。
那政府真的會破產嗎?為什麼政府會破產呢?
政府是會破產的。只要欠債而還不出錢,無論借款者的身份是個人、企業或是政府,都稱之為破產,進一步面臨信用破產、資金逃離、金融市場崩毀、被迫出售機場港口等資產等困境。二○一○年的現在,許多政府都負債累累。
關鍵是政府會還不出錢嗎?翻開我們的皮夾,每一張鈔票都是政府發行,也就是貨幣發行權在政府手上,如果政府願意,只要打開印鈔機,很快的可以生出成千上萬的錢,所以政府絕對還得出錢。
然而,債權人卻未必願意接受債務國印製的錢,因為這些錢只是一堆紙,憑什麼一堆紙可以抵銷債務、換到一堆東西?所以即使政府還得出錢,但如果政府還的『錢』不被債權人所接受的話,則還得出錢(能印鈔票)也沒有意義,將邁向破產一途。
一般而言,國內的民眾、機構都願意接受本國貨幣,所以「內債」很多的國家可以透過印鈔票而償還債務,較少有破產問題;而外國的民眾、機構未必接受本國貨幣,於是「外債」很多的國家,面臨破產的風險就相當高。
為什麼以前的世界不會破產?
政府有破產風險的最大原因,是一段貨幣戰爭般的歷史故事,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金本位貨幣制度』的崩潰。
在二十世紀以前,人類持有的貨幣皆可謂十足真金,擁有100%的保證。古代的貨幣原先是商品貨幣,例如牛隻、鋤頭、釘子、大麥、可可。貨幣本身具有商品價值,所以只要你有貨幣,就能夠還得起錢,幾乎不會有不被接受的情況,自然也沒有破產的問題。
與現在最大的差異是,古代的國家無法透過印鈔票來抵銷債務,例如政府無法拿十張草紙說這是十頭牛而抵債。
隨著時代的演進,世界各地普遍認同貴金屬的價值,所以黃金、白銀、銅鐵逐漸躍上世界貨幣的舞台,人們利用貴金屬來交易。而經濟活動愈加的發達,人們發現攜帶大宗的貴金屬交易實屬不便,終於「紙幣」出現了。
當時的紙幣又稱為倉單、銀行券,意思是人們將黃金存入黃金倉庫或銀行後,可以取得黃金的憑證,而利用憑證當作貨幣來進行交易。由於紙幣攜帶便捷,又有黃金作為保證,很快的成為貨幣的主流型態,亦是現在貨幣制度的雛型。
在二十世紀以前,人們可以隨時將手上的貨幣,跟黃金倉庫、銀行或政府,兌換回黃金,稱為「金本位」制度。那是一段歷史上輝煌的經濟時期,貨幣價值穩定,在黃金的擔保下各國貨幣能夠跨越國際受到他國認可(背後都是黃金),所以國際貿易盛行、國際投資風氣興盛,帶動全世界的經濟發展。也不會出現債務國要還錢但因為債權國不接受而破產的情況。
二十世紀後,各國政府逐漸收回民間發行貨幣的權力,相對的,也賦予現在政府『點石成金』的權力,政府發現悄悄的多印製貨幣也不會有人發現,因為不會同時所有人都將貨幣跟政府兌換回黃金,所以政府只需要保持一定的黃金數量,就可以印更多的貨幣因應開銷。這是世界債務的開始…
這個技倆終究被人民發現了,各國政府為了應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銷,印製了許多貨幣購買軍需與人力,然而過多的貨幣在市面上流竄,稀釋了貨幣的購買力,也就是物價開始騰昂。
人們開始將貨幣象政府兌換回黃金,但政府的黃金存量不足,爾後政府更進一步的限制人民將貨幣兌換回黃金的權力,至此,「金本位貨幣制度」崩潰,現代人們持有的貨幣是藉由政府信用作為擔保而在經濟體運行。
比債務違約更可怕的是,貨幣正在崩潰…
當貨幣背後不需要有百分之百的黃金作為擔保,則政府擁有無限制發行貨幣的權力--只要政府願意開印鈔機的話。而政府亦陷入發行貨幣、實施寬鬆量化帶來經濟發展,獲得選票的甜頭。
舉美國為例, 美國近期面臨8/2的債務危機大限,其實美國從1962年起債務上限已被上調了74次,調整債務上限的意義何在?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在鼓勵就業、經濟改革進展不佳、製造業與金融業復甦緩慢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持續進行舉債、QE2(印鈔票)等措施下,鼓動經濟發展,除了產生債務危機外,更導致美元不值錢,不停的貶值。
現在美國並不害怕過量的發行貨幣,因為美元是世界的儲備貨幣,有太多國家與機構需要美元,美元宛如世界級的貨幣,所以美國所有的債務都宛如內債,可以透過印製美元來抵還,但這並不舒緩美元正在崩潰的困境。
原物料、能源、貴金屬等投資商品,宛如崛起的明星逐漸活躍於世人眼前。而黃金愈貴,代表貨幣愈不值錢。渣打銀行在六月份提出的研究報告甚至認為未來金價將飆上5000美元,內文指出:「各國央行都有意降低美元並進一步分散外匯資產配置,而且在全球貨幣危機之後,新興國家則不斷地買進黃金。」
當某一天其他國家嫌棄美元過份貶值,而不再接受美元時,美國不只是面臨債務違約險境,而是貨幣不受債權人接受,不管有沒有錢都無法還錢,邁向貨幣崩潰、國家破產一途。
有可能嗎?有,強勢貨幣並不會永遠只有一個。例如串連歐洲各國,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歐盟所發行的歐元;或是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中國所發行的人民幣,都有可能是美元的強勁對手。一旦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被取代,則美國無法將所有的債務視為內債透過印製美元來抵還,那時的債務壓力將顛覆美國。
而世界經濟龍頭的美國蒙難,這一切就又不是那麼簡單了。導致政府可能破產的元兇,是一張紙可以換到一堆東西的現代貨幣制度,加上政府無限制發行貨幣以換取經濟成長的貪婪。比債務違約更可怕的是:過份發行的貨幣正在崩潰。
當貨幣背後不需要有百分之百的黃金作為擔保,則政府擁有無限制發行貨幣的權力--只要政府願意開印鈔機的話。而政府亦陷入發行貨幣、實施寬鬆量化帶來經濟發展,獲得選票的甜頭。
舉美國為例, 美國近期面臨8/2的債務危機大限,其實美國從1962年起債務上限已被上調了74次,調整債務上限的意義何在?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在鼓勵就業、經濟改革進展不佳、製造業與金融業復甦緩慢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持續進行舉債、QE2(印鈔票)等措施下,鼓動經濟發展,除了產生債務危機外,更導致美元不值錢,不停的貶值。
現在美國並不害怕過量的發行貨幣,因為美元是世界的儲備貨幣,有太多國家與機構需要美元,美元宛如世界級的貨幣,所以美國所有的債務都宛如內債,可以透過印製美元來抵還,但這並不舒緩美元正在崩潰的困境。
原物料、能源、貴金屬等投資商品,宛如崛起的明星逐漸活躍於世人眼前。而黃金愈貴,代表貨幣愈不值錢。渣打銀行在六月份提出的研究報告甚至認為未來金價將飆上5000美元,內文指出:「各國央行都有意降低美元並進一步分散外匯資產配置,而且在全球貨幣危機之後,新興國家則不斷地買進黃金。」
當某一天其他國家嫌棄美元過份貶值,而不再接受美元時,美國不只是面臨債務違約險境,而是貨幣不受債權人接受,不管有沒有錢都無法還錢,邁向貨幣崩潰、國家破產一途。
有可能嗎?有,強勢貨幣並不會永遠只有一個。例如串連歐洲各國,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歐盟所發行的歐元;或是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中國所發行的人民幣,都有可能是美元的強勁對手。一旦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被取代,則美國無法將所有的債務視為內債透過印製美元來抵還,那時的債務壓力將顛覆美國。
而世界經濟龍頭的美國蒙難,這一切就又不是那麼簡單了。導致政府可能破產的元兇,是一張紙可以換到一堆東西的現代貨幣制度,加上政府無限制發行貨幣以換取經濟成長的貪婪。比債務違約更可怕的是:過份發行的貨幣正在崩潰。
台灣是否會破產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提供的「歷年中央政府收支概況表」顯示,台灣今年度的歲入歲出預算結餘為負債1590多億、去年負債1669多億、前年負債1610多億,連連舉債。
再根據立法院「一百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央政府累計的債務為4兆9618億元左右,約占國民生產毛額平均數的37.5%,而現行條文規定中央舉債不得超過主計處預估前三年度GNP平均數的40%,代表台灣如同美國一樣瀕臨舉債上限。
而台灣的稅改聯盟更早在去年10月29日便召開記者會指出:政府大力舉債及不當減稅,嚴重危及財政穩定,中央政府於100年度每支出一百元,就有十一元必須用來還債,最快在一○二年就無法編列預算。
台灣是否如同希臘等國,會面臨破產的困境呢?
大家可以放心,台灣雖然面臨舉債上限困境,但距離破產還遠的很,首先台灣的債務皆為「內債」。
如同文前訴說的原則:「幣發行權在政府手上,如果政府願意打開印鈔機,很快的可以生出成千上萬的錢,所以政府絕對還得出錢。一般而言國內的民眾、機構都願意接受本國貨幣,所以『內債』很多的國家可以透過印鈔票而償還債務,較少有破產問題」。台灣的債務體質與外債眾多的希臘等國有根本性的不同,體質堪稱健全。
再者台灣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並非亂發,雖然不如金本位時期有100%的黃金保證,根據央行於7/29的新聞稿指出:截至100年6月底止,台灣一共發行新臺幣券、外島地名券及輔幣券合計1,189,540,186,500元正,以下列各項提充準備:
(一)純金410,237,325.88公克,每公克新臺幣1,392.085元,計折合新臺幣571,085,227,797.66元。
(二)外匯美金21,503,249,494.20元,每美元新臺幣28.761元,計折合新臺幣618,454,958,702.34元。
所以台灣民眾持有的每一張新臺幣鈔票,背後都有黃金或美金作保證,穩定的貨幣體制讓新臺幣的價值無庸置疑,得以償還債務。
第三個因素是台灣的面積雖小,截至2011年6月卻持有高達四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全球排名第四。外匯存底是一國持有的外國資產,等若是該國在世界上的儲蓄,四千億美元換算成台幣超過11兆,遠超過中央政府的欠債。
第四個因素是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高過於公債利率,所以尚無被債務利息拖垮的現象。
綜上所述,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破產困境,但台灣的經濟體質良好,並無破產疑慮。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提供的「歷年中央政府收支概況表」顯示,台灣今年度的歲入歲出預算結餘為負債1590多億、去年負債1669多億、前年負債1610多億,連連舉債。
再根據立法院「一百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央政府累計的債務為4兆9618億元左右,約占國民生產毛額平均數的37.5%,而現行條文規定中央舉債不得超過主計處預估前三年度GNP平均數的40%,代表台灣如同美國一樣瀕臨舉債上限。
而台灣的稅改聯盟更早在去年10月29日便召開記者會指出:政府大力舉債及不當減稅,嚴重危及財政穩定,中央政府於100年度每支出一百元,就有十一元必須用來還債,最快在一○二年就無法編列預算。
台灣是否如同希臘等國,會面臨破產的困境呢?
大家可以放心,台灣雖然面臨舉債上限困境,但距離破產還遠的很,首先台灣的債務皆為「內債」。
如同文前訴說的原則:「幣發行權在政府手上,如果政府願意打開印鈔機,很快的可以生出成千上萬的錢,所以政府絕對還得出錢。一般而言國內的民眾、機構都願意接受本國貨幣,所以『內債』很多的國家可以透過印鈔票而償還債務,較少有破產問題」。台灣的債務體質與外債眾多的希臘等國有根本性的不同,體質堪稱健全。
再者台灣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並非亂發,雖然不如金本位時期有100%的黃金保證,根據央行於7/29的新聞稿指出:截至100年6月底止,台灣一共發行新臺幣券、外島地名券及輔幣券合計1,189,540,186,500元正,以下列各項提充準備:
(一)純金410,237,325.88公克,每公克新臺幣1,392.085元,計折合新臺幣571,085,227,797.66元。
(二)外匯美金21,503,249,494.20元,每美元新臺幣28.761元,計折合新臺幣618,454,958,702.34元。
所以台灣民眾持有的每一張新臺幣鈔票,背後都有黃金或美金作保證,穩定的貨幣體制讓新臺幣的價值無庸置疑,得以償還債務。
第三個因素是台灣的面積雖小,截至2011年6月卻持有高達四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全球排名第四。外匯存底是一國持有的外國資產,等若是該國在世界上的儲蓄,四千億美元換算成台幣超過11兆,遠超過中央政府的欠債。
第四個因素是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高過於公債利率,所以尚無被債務利息拖垮的現象。
綜上所述,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破產困境,但台灣的經濟體質良好,並無破產疑慮。
台灣的財政收支概念背離「赤字預算」的概念
雖然台灣的經濟體質良好,沒有破產疑慮,然而政府借錢來實施政策的概念卻背離赤字預算舉債原則。
2008年金融海嘯後,著名的凱因斯經濟學派聲勢再起,透過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例如實施大量的公共建設,以刺激就業)來拉抬景氣,即使面臨財政赤字而舉債也在所不惜。
但赤字政策的前提是,政府舉債的錢花在能創造未來更多產值的層面,因為舉債是借用未來的錢,所以舉債需要幫自己的未來創造更大的收入。
從「歷年中央政府收支概況表」可以得知每一年度政府於各領域投入的預算,其中如同商業周刊第1236期的台灣會借不會花的評析:經濟發展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台灣將預算投注在社會福利、國防支出與各類補助上。
社會福利與各類補助,是需要投入預算以提升社會品質,但這部份應為量入為出,而非跟未來的台灣借錢以因應補貼,如此何嘗不是跟子孫借錢,來討好現在的選民?
實施赤字預算的前提,應該是舉債而投注在經濟發展支出、教育科學文化支出,以期未來創造更大的產值為目的,所以台灣現行的預算政策非常背離赤字政策的概念,單純是借錢而未必替未來創造更大的效益。
除了台灣能借錢但不會花錢的困境外,亦有隱藏性債務的疑慮,立法院預算中心在2011年8月發出警告:保守估計,政府潛藏的負債已達11.5兆元,例如地方政府等債務。舉債救經濟並非萬靈丹,會有債留子孫的遠慮。
如何透過減少政府支出或加稅,讓台灣瀕臨舉債上限的情況舒緩;以及將預算相對移往有機會創造更多產值的經濟與教育領域,是台灣政策的當務之急。
而慶幸的是台灣財政部亦注意到台灣的債務過多,於2010年12月在財政部大樓的電子看板和官方網站首頁右側公布最新的國債數字,台灣版的「國債鐘」啟動,隨時提醒來往的官員現在台灣欠債多少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